■郭老太太守望着这里的江面已经有数十年。
这里是海珠区的尽头——新洲,广州市中心区最后的吊脚楼所在地。不久的将来,新洲沿岸的渔村和吊脚楼将永远消失——因为这里被列入了琶洲员村中央商务区(CBD)的“十二五”规划用地,拆迁只是迟早的事。
新洲大街西水排34号,这天早上郭先生的家没有关门,街巷直通水边,郭老太太坐在最靠近江面的露台上,像往常一样漫无目的地扫视着江面。她头上全白,脸上黝黑而斑驳。
郭老太身后的小厨房,有着“日”字形的绿色木窗户、蜂窝煤炉、两门小餐柜,工整而简单。郭先生今天回来陪母亲吃午饭,平日里几乎都是郭老太一个人守在吊脚楼里,用儿孙们幼年时在江上学游泳、钓鱼、撑艇的回忆来打发时光。
隔壁的黄先生,两步踏过吊脚楼之间的跳板,踩上了郭老太身边的小楼梯。他家没有天台,就直接走到郭老太家的天台晾衣服,连招呼都不用打,可见邻里之间的亲近。
聊起吊脚楼的结构——“都是周总理的关怀,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改建过,枯水的时候打了钢筋,很坚固的;以前再早的木脚楼也还有,残破一些。”黄先生一边说,一边摆弄着他自称超过百年历史的紫砂壶,“你看,不,你摸摸,里面的茶积足有一厘米厚呢!随便冲进去开水,就是扑鼻的清香。”
未几,汽笛声又起,一班职工船又靠上了吊脚楼对开的黄船码头,工作服、单车还有机油味,时针几乎停留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光景里。
■停靠在吊脚楼边长时间不用的木船,木头缝中长出了青嫩的小草。